2.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。通过课题项目设计方法,组织和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,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,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,能够 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、掌握、拓展与深化。
3.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。通过课堂内外、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三个方面结合。
4.协同教学。知名教授、专家、道德模范协同教学,同类系列课程的协同教学。
5.在已经成熟的“教学模式”中融入思政相关问题。
6.课程评价与反馈。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対学生进行评价,并根据评价结果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。
7.社会资源的发掘和应用。通过校企合作,社会实践基地锻炼,社区体验等 方式发掘与应用社会资源。

六、 “课程思政”引导方式

“课程思政”引导方式要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。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,通过不同的选择,从被 动、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、自觉的学习,主动将之付诸实践。通过隐•性渗透、寓 道德教育于课程之中,通过润物细无声、滴水穿石的方式,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 教育的有机结合。

方式

说明

制度引导

专业课程的专有“规矩”,“任务”。

情景创设

文化和情感(虚拟的,故事的,教学环境),网站、教学场所等环境布置。

问题导向

高层次的问题设置(应用性,评价性)。

评价导向

价值判断与导向,思维,情感,“术、道、德”因素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七、“课程思政”评价方式

1.诊断性评价: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,对学生的“道德” 本身和程度进行“量化评价”的问题,判断学生的状况;

2.形成性评价:通过学生参与情况、教学过程的记录、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、反。

3.终结性评价:通过量表、学生的心得体会,并结合诊断性评价以及形 成性评价的结果,给予学生定性或定量的评价。

爱游戏app靠谱(中国)股份有限公司